溶血性鏈球菌的檢驗

    發布時間:2019-09-02    瀏覽次數:15073

    鏈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較廣,存在於水、空氣、塵埃、糞便及健康人和動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過直接接觸、空氣飛沫傳播或通過皮膚、粘膜傷口感染,也可通過被汙染的食品如奶、肉、蛋及其製品對人類進行感染。

    溶血性鏈球菌

    根據鏈球菌在血液培養基上生長繁殖後是否溶血及其溶血性質分為三類。

    (1)α-溶血性鏈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圍有1-2mm寬的草綠色溶血環,環內紅細胞未溶解,血紅蛋白變成綠色這類鏈球菌亦稱為草綠色鏈球菌,也稱甲型溶血。此類細菌致病力不強,多為條件致病菌。

    (2)β-溶血性鏈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圍形成一個2-4mm寬、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也稱乙型溶血,因而這類菌亦稱為溶血性鏈球菌,該菌的致病力強,常引起人類和動物的多種疾病。

    (3)γ-溶血鏈球菌(γ-streptococcus):不產生溶血素,菌落周圍無溶血環,也稱為丙型或不溶血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s),該菌無致病性,常存在於乳類和糞便中,偶爾也引起感染。

    α、β、γ溶血現象圖

    在食品標準4789、公共場所標準18204以及衛生標準WS394都有對致病能力強的β-溶血性鏈球菌的相關檢驗說明。

    溶血性鏈球菌檢驗流程

    標準4789.11-2014的檢驗流程圖

    溶血性鏈球菌在哥倫比亞CNA血瓊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形態為直徑約2mm~3mm,灰白色、半透明、光滑、表麵突起、圓形、邊緣整齊,並產生β 型溶血。

    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鑒定溶血性鏈球菌一般要挑取平板上的典型菌落,首先接種哥倫比亞血瓊脂平板和TSB增菌液進行分純培養,然後做革蘭氏染色以及觸酶實驗。

    檢測步驟一:革蘭氏染色鏡檢

    挑取可疑菌落染色鏡檢。β型溶血性鏈球菌為革蘭氏染色陽性,球形或卵圓形,常排列成短鏈狀。(老齡培養或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後,會轉為革蘭氏陰性。)

    鏈球菌革蘭氏染色顯微鏡圖


    檢測步驟二:觸酶試驗

    挑取可疑菌落於潔淨的載玻片上,滴加適量3%過氧化氫溶液,立即產生氣泡者為陽性。β型溶血性鏈球菌觸酶為陰性。(鏈球菌與葡萄球菌不同,不產生過氧化氫酶)

    鏈激酶試驗

    左邊為過氧化氫陰性     右邊為過氧化氫陽性

    檢測步驟三:鏈激酶試驗(選做項目)

    這個實驗所用的血必須是人血,用兔血或者羊血都是做不出來的。

    健康人的血漿中含有一種酶原,稱為胞漿原。胞漿原在正常狀態下不活動,如被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激活酶作用後,胞漿原即變為活動性的胞漿素,能溶解纖維蛋白,能產生激活酶的鏈球菌主要有A,C,G等群。凝固塊重新完全溶解為陽性,不溶解為陰性,β型溶血性鏈球菌為陽性。

    杆菌肽(bacitracin)敏感試驗(4789.11-2003舊標準)

    主要用於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A群與非A群鏈球菌的鑒別。此法可作為篩選試驗。

    操作步驟:0.04U杆菌肽藥敏紙片貼在塗布有待測菌的血瓊脂平板上,36℃培養18-24h後,觀察抑菌環以判斷是否為敏感。如有抑菌圈出現即為陽性,用已知的陽性菌株(ATCC32210)做對照。


    左邊是鏈球菌C群無抑菌圈,

    右邊是致病性溶血性鏈球菌A群有抑菌圈


        //